项目背景
在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中,超深竖井是地面与地下巷道的关键连接通道,其结构稳定性、尺寸精度直接影响矿山安全生产效率。新疆某大型煤矿(下称 “客户”)的主生产竖井深度达 710m、直径 10m,投用超 10 年后,需开展内壁磨损检测、井筒垂直度校准及深度复测,为后续井筒加固维护与地下 3 号深部巷道对接提供数据支撑。
此前,客户采用 “全站仪 + 人工分段下井” 的传统勘探方式,存在工期长、风险高、数据精度不足等问题。综合考量后,客户选择际上导航 GS-130G 手持激光雷达扫描系统,高效完成超深竖井勘探任务。
项目需求:超深竖井勘探的复杂困境
该煤矿位于西北戈壁矿区,710 米深的主生产竖井受地理环境、空间条件与深度因素的叠加影响,勘探难度远超常规浅井工程,传统勘探方式在此次任务中面临四大关键挑战:
空间作业受限:竖井深度大,传统设备需借助专用吊罐完成人员与仪器的井下运输,往返耗时显著;井下狭窄空间导致设备调试难度增加,且底部光线条件不佳易形成扫描盲区,需额外开展二次补测作业。
信号环境恶劣:井口周边建筑及配套设施对 GNSS 信号造成遮挡,井下完全无卫星信号覆盖;传统设备依赖惯性测量技术,在无信号环境下深度与垂直度测量偏差较大,无法满足工程精度标准。
安全与效率矛盾突出:竖井内部存在渗水、落石、有害气体积聚等安全隐患,人工下井需携带多类设备,单次作业时间受限且需多人协同配合,全井勘探周期漫长,对矿山正常生产造成较大影响。
数据衔接困难:勘探任务需实现井口地面坐标与井下内壁数据的精准衔接,进而分析竖井与深部巷道的同轴度;传统设备采集的数据需通过人工分段拼接,同轴度偏差较大,难以支撑后续施工规划。
解决方案:GS-130G 攻克超深勘探难题
针对超深竖井勘探中的空间受限、信号缺失、安全低效及数据衔接痛点,际上导航 GS-130G 手持激光雷达扫描系统依托 “轻量化设计 + 高精度感知 + 双模定位融合” 的核心技术架构,构建全流程专业解决方案,实现勘探效率与测量精度的双重突破:
井外操作,全向扫描:作业人员在井口固定操作平台放置重量仅 1.7 千克的 GS-130G 一体化设备,通过专用防坠安全绳索将设备匀速下放至竖井内部。设备下放过程中自动启动 360° 全向扫描,最终仅用 30 分钟完成全井扫描作业,无任何扫描盲区,精准捕捉井口法兰螺栓细节、井下 280 米处渗水点位置及底部 50 米淤积区轮廓特征,避免人工下井带来的安全风险。
无信号环境下精准测量:全程启用 PPK-SLAM 模式(后期差分定位 + 激光扫描融合算法),依托设备高精度 POS 性能,结合自研抗漂移算法,有效抑制惯性测量误差。最终深度测量偏差仅为 4.5 厘米,垂直度偏差≤6 厘米,完全满足巷道对接的精度要求。
高效作业,降本减耗:全程采用地面操作模式,省去人工下井前的安全检测、通风排气等准备环节,作业仅需 2 人配合完成;相较于传统 3 人作业团队,人力成本降低 33%;12 小时的工期较传统模式的 15 天压缩 96%,大幅减少对矿山正常生产的干扰。
数据无缝融合:在井口开阔区域启用 RTK-SLAM 模式,获取与矿山地质图精准对齐的井口坐标;井下作业时切换至 PPK-SLAM 模式,两种场景下采集的数据通过纯国产软件实现一键解算,自动融合生成完整三维模型,同轴度偏差仅 8.5 厘米,直接满足施工技术标准。
核心技术:支撑勘探突破的关键优势
GS-130G
能攻克超深竖井勘探难题,核心技术优势体现在三方面:
轻量化与全向扫描设计:设备仅重 1.7 千克,为传统超深井下测量设备的 26%,适配井口狭窄空间;360° 全向扫描无需调整角度,确保 710 米垂直深度无死角,专用防坠绳索保障超深环境作业安全。
双模定位与抗漂移算法:PPK-SLAM 与 RTK-SLAM 双模切换,适配地面信号良好与井下无信号两种场景;自研抗漂移算法消除超深垂直扫描中的惯性误差,为精度达标提供核心支撑。
便捷数据处理与建模:内置纯国产软件支持一键解算,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复杂操作;地面与井下数据自动融合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,直观呈现井壁状况、深度数据、同轴度分析结果,为后续加固维护、巷道对接提供可视化依据。
项目总结
此次应用不仅验证了 GS-130G 在超深、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,更为深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。未来,随着该系统在矿山、隧道、地质勘探等场景的广泛推广,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矿产勘探向智能化、安全化、高效化转型,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注入技术动力。